查看原文
其他

从讲师到教授,要几年?

高教国培 2023-03-0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软科 Author 发现优质高等教育


没有大学教师会完全不在意职称晋升。

按照有关规定,在高等院校中,高校教师职称设置初级、中级、高级,其中高级分设副高级和正高级。初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职称名称依次是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职称是衡量大学教师学识、才能、业绩、贡献的重要指标之一,而职称晋升不仅是大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受到认可的标志,更是涉及到教师的薪资福利、职业声望、科研经费等切身利益,对于教师而言意义重大。




晋升之路,十年起步


那么大学教师从最常见的中级(讲师)晋升到含金量最高的正高级(教授),一般需要多久呢?晋升时间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影响因素的事件史分析》的作者选取了华东地区四所研究型高校,通过对136位教师调查后发现,教师获得讲师职称的平均年龄是29.8岁,晋升至副教授时的平均年龄为34.2岁,晋升至教授时的平均年龄为40.8岁。

高校教师由讲师晋升至副教授平均需要5.5年,由副教授晋升至教授平均需要7年,那么一共平均需要12.5年

再来看另一份数据。

《大学教师晋升时间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2014大学教师调查”》一文的作者在前几年通过对1959位职称为正高(教授)的大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从中级职称(讲师)晋升至正高级职称(教授)的平均晋升时间也都至少在10年以上,并且就职院校、所处学科、有无博士学位、有无博士后经历等因素都会对晋升所用时间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就职院校来看,基本上呈现出院校声望越高,晋升速度越快的趋势,但差距并不明显。就职于“985工程”高校的平均晋升时间较快,为10.99年;而就职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平均晋升时间较慢,为11.7年。院校声望越高,教师的学术发表越多,这可能跟院校给予的资源支持如财政拨款、人力支持、物质支持、研究场所、研究协作等有关。

而从大学教师现任岗位所处学科来看,理工科的晋升速度较快,而历史、文学、法学、教育学等文科则相对较慢。相对而言,理工科等硬科学由于“知识具有累积性,知识的验证有明确的原则,因此同行之间对于研究成果有比较一致的意见;但文科等软学科由于“知识具有反复性,对知识的确认标准存在争议”,所以同行之间通常很难就重大问题形成一致意见,对于研究成果的接受也就需要较长时间。相较于理工科,文科出成果的周期时间较长,这或许是导致文科教师晋升相对较慢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有博士学位和有博士后经历的大学教师的平均晋升时间都分别远远短于无博士学位和无博士后经历的大学教师。随着大学教师队伍的学历程度的提升,博士后经历对晋升时间的影响效果在不断增强,而没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处境则相对艰难。有博士后经历的平均晋升时间最短,为10.23年;没有博士学位的平均晋升时间最长,为14.14年。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发现较早取得博士学位的时间,有助于提升晋升速度。这可能是由于早年间取得博士学位的难度较大,越早取得博士学位意味着拥有更多的个人资本;而后期随着博士生的不断扩招,存在了一定程度上的学历贬值。

但总体而言,不论是就职于“985工程”高校,还是所处理工科,或是较早取得博士学位、有博士后经历,大学教师从中级职称(讲师)晋升至正高级职称(教授)都平均需要用上十余年的时间。



也可能是几十年


然而,还要考虑到“幸存者偏差”。

我国高校的教师梯队呈“金字塔”型,职称越高,人也越少。以上数据所涉及的人群,是已经成功晋升至教授的大学教师们,他们毕竟是少数的“幸运儿”。更多的还是未顺利晋升的讲师和副教授们,他们所花费的时间可能不仅仅是十余年,甚至有二十年、三十年。

《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影响因素的事件史分析》还发现,年资虽被视为职称晋升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年资越长,晋升的几率越大。当在讲师职称上累计一定时间,超过一定期限后而迟迟未能晋升,之后晋升的几率反而是下降趋势,副教授升至教授亦是如此。因为主观上人们会认为长期未晋升的原因是教师本身不够优秀,对他的研究贡献不抱有很大期待。

事实上,高校教师的晋升时间之所以会如此漫长,是因为这条路远比大家想象得要艰辛。

无奈的沉默期


论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职称晋升中的“硬通货”。但许多新进校的青年教师,通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进入科研正轨。做科研,一来需要有物理空间,而很多“青椒”刚入职的时连实验室都没有落实;二来需要经费支持,但“青椒”获得的启动经费往往都不宽裕,不利于及时购买或者搭建实验装置;再加上不能马上招到研究生,需要熟悉环境和办事流程等等,大学“青椒”的科研启动都较慢。

有媒体报道了复旦大学的特聘教授张远波,在科研成功背后,他曾花了三四年的时间组建实验室、培养学生。这样的大教授都花了三四年,更不用说普通“青椒”了。科研启动慢必然导致出成果慢。有一位“青椒”坦言:“我进校后,搭建装置就花了两年多时间,怎么能指望我‘立竿见影’地出文章?”

“可以评”和“评得上”,是两码事


2021年1月,人社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划定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基本标准。


各个高校的具体标准虽不尽相同,但评上副教授或是教授,不论是教学科研型还是教学为主型,都对教学工作质量、发表论文水平、课题研究情况等各方面有严格要求,并且职称越高,要求越高。

东南大学的副教授评审条件(图源:东南大学)

但上述这些只是可以参加评审的条件,真正的难关在于和其他参评的教师一同竞争有限的名额。

国内高校评职称就像“计划经济”那样,由人事处把名额“分配”给院系。一方面,副教授和教授会被作为“特殊福利”来吸引高层次学者,留给本校老师的额度有限;另一方面,在有些重点大学,每年内部晋升教授的名额不能保证每个系都能分到。能否评上高级职称,不在于你有多强,而取决于名额多少以及对手有多强。僧多粥少,上百个讲师竞争一个副教授,而教授更是存在退一个进一个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在人事改革过程中引入了“非升即走”制度,即与教师约定在一定的聘期内须晋升到高级职称,未达到要求者将不再续聘。虽然“非升即走”制度能迸发大学教师整体活力,但也给教师们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

不管是为了晋升还是保住饭碗,大学教师们都在拼命做科研、搞项目、申请基金,此外还要考虑到人际关系等其他影响到职称评定的因素。

优中选优,狭路相逢只能勇者胜。

在评定职称的道路上铩羽而归,直至退休都只是讲师或副教授的更是大有人在。在网上我们也经常能看到,有不少学者在职称晋升和年龄的抗衡中产生自我怀疑。

知乎截图



破格晋升,春天会来吗?


如今,随着职称改革的进行,不少高校开始为教师们开辟了“破格晋升”的畅通渠道,大学教师的晋升之路正在慢慢拓宽。

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建立重点人才绿色通道,制定较为灵活的评价标准,申报高级职称时论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要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

2021年1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重磅文件,在《关于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鼓励高校对优秀青年人才破格晋升、大胆使用;根据学科特点确定青年教师评价考核周期,鼓励大胆创新、持续研究。

图源:教育部

软科(ID:zuihaodaxue)曾介绍过,在近几年里,南京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不少高校实施职称评审新办法,一些大学教师们凭借着代表性成果或是优异的教学成绩从讲师直接被破格选拔为教授。

国家号召和高校更多元化的晋升支持之下,大学教师将更有可能得到快速成长。然而制定创新评价体系是个不小的挑战,也难免出现问题,面临质疑。

例如代表性成果评价主观性很强,如何保障其科学性和公平性?

“破五唯”后又该立什么,才能避免职称评审过多地被人情关系和学术权威主导?

师德表现成职称评审首要条件,标准怎么定?谁来评?如何评?

教学为主型教师的成绩难以量化,会不会导致在评审最后还是“唯论文计”?
……

虽然目前破格晋升的教师仍是少数,高校初步实施性的评价体系也并非全都完美,但职称晋升之路的拓宽对大学教师来说无疑是福音,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三年一评,过关斩将,非升即走,大学教师们在晋升之路上搭上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各行各业都会面临压力和困境。在大学里,教师们也一样面临着“出东西”、竞争学术头衔的压力。有压力是必然的,也是必须面对的。

愿每一位大学教师即使在晋升之路上遇到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也能够不忘做人民教师的初心,不忘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不忘对科研的热情,一步一脚印地做好眼前事。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1]岳英.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影响因素的事件史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0(13):90-97.

[2]李爱萍, 沈红. 大学教师晋升时间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2014大学教师调查"[J]. 复旦教育论坛, 2017(1).

[3]谷志远. 高校青年教师学术产出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个性特征和机构因素的差异分析[J]. 高教探索, 2011(01):129-136.

[4]东南大学等六所高校评审条例对比分析

https://tzb.seu.edu.cn/2018/1129/c21482a247792/page.htm

[5]大学老师很轻松?高校青年教师的几大困境

https://mp.weixin.qq.com/s/UIgu0wGIDxQdaJUN-vcbmg

[6]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将迎重大改革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4260918043369590&wfr=spider&for=pc


新课推荐:

【6月11日-14日 杭州】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四大核心能力及实现路径训练营

【7月25日-31日 青岛】全国高校实验室、实训基地安全管理研修班

【7月30日-8月5日西宁】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夯实——项目申报与论文写作研修班

【7月28-8月3日 昆明&8月13-18 拉萨】全国高校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暨实验技术队伍能力提升研修班

【7月30-8月5日昆明&8月11-17日乌鲁木齐】迎接十四五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校教学评估与教学督导研修班

【7月30-8月5日昆明&8月8-14日乌鲁木齐】打造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法提升研修班

【8月6-12日呼和浩特】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培育、凝练及申报研修班

【8月8-14日乌鲁木齐&8月13-19海拉尔】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与申报研修班

【7月25-31日青岛&8月13-19贵阳】职业院校课程思政设计实施与示范课建设研修班

【8月11-17日乌鲁木齐】“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 暨案例解析实战研修班

【7月28-8月2日昆明&8月3-8日西安】致敬百年——高校党政(党建)‘四史’学习教育研修班

【7月19日-8月13日】高校中青年教师综合能力提升暑期线上训练营

【6月15-12月15日】新时代高校教师综合能力提升长训班


往期精彩回顾:

重磅!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第二轮候选人名单公

91项被取消资格!教育部2021年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申报材料审核情况公示!

49门课程思政示范课汇总
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教学视频展播(16-18)

课程思政案例合集

特等奖教学视频展播(27-36)|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特等奖教学视频展播(23-26)|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教学视频展播(1-22)|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教学成果汇总 || 2014/2018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汇总


精彩片段赏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